书虫一枚。自说自话。转载请私信。公众号:小狸书影记。

魍魉之匣
借妖怪之名,展开对社会对人类的剖析。
魍魉,是不清不楚的妖怪。这本书也是本不清不楚的作品。迷乱、混沌、绝望、黑暗,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没看到最后一个字,都不会知道怎么走出这一团噬人的迷雾,也不会清楚自己到底在怎样的一片混沌中摸爬滚打过。
故事塑造得非常好,但是再怎么让我脊背发凉心下发慌,也不能改变我是冲着京极堂臭着脸的说教而看的事实。常想着若能有幸见到京极夏彦,恐怕我会控制不住自己对他顶礼膜拜。实在是太喜欢被他的文字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了,被全然说服的被征服感其实是很美好的,呐呐,我人性中隐藏颇深的被虐欲难道被他三言两语就激发出来了吗?好恐怖的作者,好恐怖的力量。文字的的确确是可以摧枯拉朽毁天灭地的。

人是,魍魉之匣。肉体是容器,装载着灵魂,“箱子这种东西并不是不打开内部确认就会失去价值。内部装了什么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箱子本身有作为箱子的存在价值”,书中不断地将箱子打开,以人们最能接受的木场为缓冲,逐步掀开各个人物的箱子,让人们一窥到底,只有让人们彻底被箱中之物的黑暗震撼,才能明白京极堂所说的箱子本身的以装载为任的重要性。一旦窥视到别人的黑暗,很容易会让魍魉有可乘之机,瞬间钻进缝隙中,迷惑人心。社会与精神并不能契合,如若没有作为容器的箱子容纳深不可测的人心,社会这个体系是不能成立的,矛盾的碰撞是在箱子里默默消化的,箱子囊括所有整齐地排列在社会的秩序之中,若不具备攻击性,是没有必要将其打开销毁的。

魍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关口,京极堂虽然解释过,但也是模模糊糊,关口不得要领,我也不得要领。其实魍魉是什么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魍魉啊,本来就是在泽川之地模仿人的声音来迷惑人的妖怪。有外形却无内在。什么事也不做。是人类本身变得迷惘”。
“我不是在说成长过程不构成远因,而幼儿时期受到虐待的人在人生中的确也常背负着巨大的创伤,但是这绝不是犯罪的真正理由!也有为数众多的人跟久保一样度过了悲惨童年,但他们如今却能过着正常的生活,这表示忽视这些远因也无妨。听好,一定有所谓的契机。只要没有契机,久保也绝不会干出这种事情!…先有契机开启了反常之门,接着又有御筥神这种令他觉得实行计划也没有问题的特殊环境后,犯罪才真正成立。犯罪是结合了社会条件与环境条件,以及过路魔上身般疯狂的心情摆荡才成立的”,“其实与他们心中经常发生的情感性质相同,只不过规模大小不同罢了”,犯罪心理是平常心理的扩大化,人性的明暗共存是既定事实,每个人都如此,而客观环境才是动态变化的,既定成分加上不同的附加成分得出的结果是各异的,就像每个人或许都会想过“死掉算了”,但真正会实现的也仅有少部分人,这就是固定因素与机动因素相加的结果,而引发犯罪灵感的契机,就是过路魔。虽然这样说会感觉有很浓重的落空感,但是犯罪的契机毫无疑问是偶然的,那种筹谋很久的犯罪也不例外,契机产生之时是决定开始之时,犯罪行为在决定实施与实施完成的瞬间的精神状态是最为波动的,前者是脱离人性,后者是恢复人性。两者相隔的时间有长有短,像久保、雨宫那类就是无法逃脱的,像兵卫、寿美那类是间隔比较长的,像一开始出现的母女分尸案就是间隔较短的。

真相永远不可能脱离参与者而存在,参与者与旁观者有着不可逾越的巨大差异,因而所谓还原真相只是一种一厢情愿自欺欺人。基于这点,书中对我们引以为常并深以为是的所谓还原真相作如是谈论,“动机不过是让世人接受的幌子罢了。所谓的犯罪——特别是杀人等重大罪行皆是有如痉挛般的行为。宛如真实般排列动机,得意洋洋地解说犯罪,是种很愚蠢的行为”,“动机是在后来被人问到时才想出来的。可是这时犯罪者与其他人一样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为了让自己先回归到日常,拼命地思考自己能认同的理由,那就是动机。这是否为真,不仅第三者无从判别,本人也无法确认”。魍魉一旦遇到过路魔就会迷惑人心,恐怖的不是魍魉,而是迷茫动摇的心。人是社会性动物,生生世世皆处于社会之中,想要解释犯罪者的非社会性行为,谈何容易,在遭遇不可明确对错,超越社会条理的事物时,一厢情愿自欺欺人总会如约而至,其实简简单单地承认决定犯罪的瞬间的心理状况是被扭曲的,泯灭人性的,没有缘由的冲动就好,用正常的理由解释不正常的行为,本身就很矛盾。被迷惑的人是不可预测的,未知的对手才是最可怕的,硬要解释不可预测的东西,就像是要解释清楚魍魉为何物,错综复杂,无从下手。“法律只应对行为有效…不管是伦理还是道德,都不是法律创造出来的,而是名为社会的巨大怪物在莫名其妙之间创出的东西,是种幻想”,道德伦理源于社会,法律也是为了社会而创,都是社会的产物,便不能将其完全割裂,人们也都很是赞同法外容情的做法,但是,人是魍魉之匣,人性中不可预测的模糊地带给这种做法带来了许多意外,“过度要求动机与助长基于偏见的歧视行为没有两样”,同时也会成为犯罪者求得社会性宽恕的手段,若仅针对行为还好说,若要了解全部的故事,那么牵一发而动全身,事件与事件相互勾连,受害者与犯罪者的界线模糊不清,情有可原与罪有应得相互碰撞厮杀,结果就是,余味很糟。

“他所施行的是医疗行为,你想从中找出骇人听闻的恐怖性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应该把价值观带入科学之中。如果你从中见到了恶心的幻影,那是你把自己内在的污秽注入了科学这种无性格的框架之中而已。那是你自己本身的样子”,“或许你的所作所为很有意义,在学问上也极具价值。但是只要你还维持这种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就会不断产生牺牲者”,美马坂的越界在于想以科学亵渎灵魂,科学的界线在哪里这个问题我并没有太多思考,粗略地说应该就是挽救与创造的界线罢,挽救生命但不可亵渎灵魂,就像是《逃离克隆岛》那种感觉,克隆器官与克隆人是两码事。
“他们是不该随便去举发抨击的对象”,京极堂一开始不愿意公开美马坂的原因在于他知道美马坂所引以为生的价值观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普遍的不接受会造成一个尴尬危险的境况,是非对错会因为不认同而变得模糊,评判的标准会因为偏见而变得偏颇,不被认同的小部分会成为发泄的突破口,人为的不公平会将他们攻击得体无完肤。一直到美马坂确确实实成为犯罪者,京极堂才下定决心掀开他的匣子,揪出他的魍魉。

如何面对犯罪,如何面对过路魔,如何面对魍魉?社会拥有法律,却不能对人性进行梳理,人类与社会体系之间的缝隙,真的让人感觉到,余味很糟。

想要一直站在此岸。如何才能如此清醒明智?
不知道。那就继续看书吧。

写得条理很乱呐。我发誓我是有列提纲的!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写着写着就飞了,飞了!跟写《姑获鸟之夏》的书评时一模一样!一模一样!可以将这种乱来解释为京极夏彦现象么。。。。
有人问为什么叫书评,看着也并没有什么专业性。
我可以说只是因为我觉得读后感三个字很难听么?书评一看就高大上呐,比从小折磨我的“读后感”更亲切可爱呐~

评论
热度(9)

© 蕴。caroline | Powered by LOFTER